在叩访世界电影史中反思“时间晶体”

时间:2025-11-07 01:30:20阅读:0
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以“反思‘时间晶体’:AI视域下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新观察”为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日前举办第61期影视大讲堂。

  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以“反思‘时间晶体’:AI视域下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新观察”为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日前举办第61期影视大讲堂。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引发人类首次“影像震颤”。电影作为一种由人工创造的“时间晶体”,让电影显现出两种存在结构“记录现实”与“表达潜在”,无论是真实记录、演员表演或是动画制作,都是现实人类具有主导性的表达,以现实或现实的延伸作为依据,产生潜在意义和价值,而且不断叠加。130年后,AI生成影像正从根本上瓦解这种时间秩序,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和反思电影的本质。

  本期影视大讲堂的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啸涛表示,在AI生成影像时代,我们有必要回溯电影诞生、发展的本源,探讨在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时间晶体”的不同切面和折射,更清楚地认识到AI生成影像时代电影在本质上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当下中国

  回看世界电影史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梳理了中国关于世界电影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他认为,对中国学者而言,较有影响的世界电影史专著主要有两部:法国乔治·萨杜尔撰写的6卷本《电影通史》和原联邦德国的乌利希·格雷戈尔撰写的《世界电影史》。萨杜尔是用法国左派的观点来撰写,给予苏联电影比较多的篇幅;格雷戈尔的《世界电影史》偏向于艺术电影,对艺术电影的观照较多。之后,中国学者又接触到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与其夫人克里斯汀撰写的《世界电影史》。中国学者对世界电影通史的写作,主要有邵牧君所著的《西方电影史概论》以及单万里所著的《纪录片简史》。2016年,秦喜清翻译了美国学者道格拉斯·戈梅里及荷兰学者奥维尔顿合著的《世界电影史》。202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张燕、谭政主编的《世界电影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斐以2014年上映的电影《一步之遥》为例,认为片中充满对电影本体和中国电影史的自我指涉,是对元电影(史)的书写,既表现为影片对诸多经典电影类型、形象和场面的搬演,也通过剧情架构中的元电影设置得到了强化。参照姜文导演作品序列与近现代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构成的镜像/拼图关系,该片可以“读作”一部以电影的方式对中国电影史做出的戏剧化重述。

  对于世界电影诞生的日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表示,1895年12月28日,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并被认为是“世界上首场电影放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他说:“因为自从1888年以来,在实验室里的放映或者无结果的公开试映已经举行过不知多少次了。”在电影的发明竞赛中,他认为“获得胜利的人一定是在公开卖票放映上获得成功的人”。电影放映在1895年这一说法非常流行,12月28日的放映可表述为“世界上首场成功的商业放映”。

  国别电影及其独特风格

  在130年的世界电影发展史里,国别电影大都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以世界喜剧电影与社会发展为例,分析一战前后影响世界的是美国无声喜剧电影,其特点一是捉弄人,二是有追逐,三是有疯狂的节奏,对话少、动作多,因此被称为动作喜剧。由于彼时欧洲发生一战,社会秩序混乱,电影这种新生的大众娱乐形式用粗糙新鲜的喜剧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喜剧明星,比如卓别林、基顿、哈罗德·劳埃德等,他们提升了无声喜剧的艺术性,创造了独特的风格。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经典有声喜剧电影出现。电影出现声音,改变了整个电影的形态。语言的戏剧性和幽默感主导了有声喜剧电影的美学特点。此时的美国喜剧电影主要集中在两个主题:一个是表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另一个是男女关系。当时欧美社会女性地位提高,要求男女平等,需要有与其地位相应提高的电影出现。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美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喜剧电影进一步创新,如《七年之痒》《绅士喜爱金发女郎》《热情如火》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好莱坞喜剧则既要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又要显得生活幸福美满,还要在想象中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储双月分析美国电影历史叙事的走向,认为其历史电影的题材广阔,范围不拘囿于美国国内,还涉及欧洲乃至印度、埃及等其他国家的历史,体现了一种美国视角中的世界现代性。从历史叙事与意识形态蕴涵的关系上,美国历史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巩固主流话语的历史大片,如《巴顿将军》《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亚历山大大帝》《林肯》等;另一类是反讽模式下意识形态蕴涵的批判性影片,如《西线无战事》《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生于七月四日》《刺杀肯尼迪》《尼克松》《奥本海默》等。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启忠以法国、比利时和拉脱维亚合拍的动画电影《猫猫的奇幻漂流》为例,分析其特点是没有一句对白,属于“实验动画”。在法国动画电影中,《疯狂约会美丽都》《傻瓜与天使》《魔术师》《昆虫总动员》《男孩与世界》《红海龟》《离开》《机器人之梦》等,都是这种表达形式的代表作品。这种没有台词和对白的动画,将西方传统的喜剧表演与动画进行了融合与探索。此外,法国印象派绘画对法国动画的美学风格影响颇深。这些法国动画,继承了印象派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的理念,通过精细的色彩运用,刻画了空间的纵深感与玄奇。印象派油画在描绘一些现实景物时使用了非现实的色彩,充满了瑰丽的想象。而色彩的奇观,正是这些动画作品的品质之一。

  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

  与AI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推动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古装喜剧片《莲花落》就已经开始对外传播,主要在东南亚地区放映。1935年,中国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主要是以参加国际电影节以及在国外举办电影展的方式对外交流和传播。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引起海外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影大力开展商业推广。2000年至2019年,中国电影在海外推广中,艺术和商业上均有突破,如《英雄》《十面埋伏》《三峡好人》《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影片在国际影坛受到认可,让国际电影界不仅关注到中国电影作品,也关注到中国电影的市场潜力。

  目前,中外联合拍摄是中国电影比较好的对外传播方式。截至2024年,中国与22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电影合作摄制协议,合拍片的产量大幅增加。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电影制作、发行领域是全流程的,包括人机协作的电影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人类感知周围世界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营销或者海外发行有着重要意义。如在湖南省电影局、湖南省政府外事办主办的2025中非电影周活动中,展映影片的视频翻译工作采用了电影AI智能译制系统。此外,AI也拓宽了文化出海新模式,如“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通过大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观众探索古埃及文明,以及《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空间计算等,无论是创意的合作还是营销策略的算法,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培养了更加开放的审美体系,也为全球对话提供了中国经验。

  (作者:张三第)

评论

  • 评论加载中...